


作者: 馬源劭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5-10-14 08:52
9月30日,鄄城縣古泉街道一處單元房內,94歲的儀洪藻坐在窗前,左手撫過詩集扉頁。斜陽透過窗,在《夕陽情懷》燙金標題上跳躍,恍若那些烽火歲月里不曾熄滅的星火。
“烽火建校倭正狂,培養(yǎng)干部育棟梁。沒有住房借農舍,柳蔭樹下當課堂?!崩先丝谥幸髡b的詩句,瞬間將時光拉回1945年的春天。鄄城縣東儀樓村的少年儀洪藻,就是在這樣的硝煙中踏進冀魯豫邊區(qū)一中,把膝蓋當課桌,把革命理想刻進青春。
談起抗日戰(zhàn)爭,老人眼眶驟然濕潤:“當年,徐垓村有18名村民遇害,現場血流成河,慘不忍睹。”1942年5月,日軍對鄄北地區(qū)展開“掃蕩”。11歲的儀洪藻隨鄉(xiāng)親逃難,親眼看見日軍裝甲車卷著塵土撲向彭廟、劉莊、南垓、徐垓等村。時隔80余年,他仍能清晰回憶那個血色清晨:“土坑里埋著未寒的尸骨,鄉(xiāng)親遭活埋后僅剩雙腿裸露在坑外。據事后統計,當時日軍在此區(qū)域共殺害村民87人、傷60人?!?/p>
這場慘案成為他投身革命的啟蒙。1945年2月,這個曾在日軍“掃蕩”中撿回一條命的少年,徒步60里到冀魯豫邊區(qū)一中求學。這所“行走的學校”沒有固定校舍,柳蔭樹下、農家院落都是課堂。儀洪藻在詩作《冀魯豫邊區(qū)一中》中記述:“膝蓋當桌書做凳,油印講義字不詳。吃飯小米加白菜,同學充腮噴噴香?!?/p>
“求學時期,我們隨時準備著趕赴前方?!?4歲的老人目光炯炯。當年,學生們白天讀書,半夜起床刮鹽土、淋堿水,用秸灰水洗衣洗頭。寒暑假徒步數十里回家,布鞋磨破便赤腳趕路。正是在這樣的環(huán)境中,一批批學子立下革命壯志,更隨時準備著“上前方”。
和平時期,儀洪藻輾轉縣人民銀行、工業(yè)局、統計局,始終與數字為伴。老人笑言:“我這一輩子凈跟數字打交道了,拿著個算盤到處跑。”在最初僅有3人的縣銀行,他借著煤油燈核對賬目。在統計局任副局長時,他帶著年輕干部用算珠計算縣域經濟變遷。
1991年離休后,儀洪藻又找到了新的“事業(yè)”?!拔易杂讗圩x書,喜歡詩歌,只是在戰(zhàn)爭年代和繁忙的工作中,無暇寫詩?!崩先诵χf,1993年,他在朋友的鼓勵下提筆寫作。此后的10年里,儀洪藻創(chuàng)作出240余首詩詞。其中,既有對“國破家亡不可忘”的警醒,也有“改革開放巨龍躍”的豪情。
“這些詩都是我的革命記憶和新時代的感受,有的是回憶戰(zhàn)爭年代艱苦奮斗的歷程,有的是歌頌祖國的建設成就,有的是歌頌神州的大好河山,有的是歌頌英雄模范人物,有的是勸導人們走陽關大道?!眱x洪藻說。在他的《今昔中學生》組詩中,艱苦歲月與幸福時光形成強烈對比。《紀念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六十周年》被當地詩社爭相傳誦:“國破家亡不可忘,幸福應當念前賢?!?/p>
儀洪藻那泛黃的詩稿與鮮活的記憶,仿佛令人觸摸到了歷史的脈動。那位日軍鐵蹄下的青澀少年,如今已成新時代的耄耋詩者,他的數字記錄了建設歷程,詩句凝固了民族記憶。
夕陽西下,老人又拿起放大鏡,繼續(xù)修改他的詩稿。窗外,華燈初上,車流如織。他曾在詩中祈盼的盛世,正一天天變?yōu)楝F實。而他和革命戰(zhàn)友們用青春守護的火種,已在神州大地燎原。
記者 馬源劭
魯公網安備 37172902372011號